我们总习惯把企业发展理解为“要”,要规模、要利润、要竞争力;其实,健康的发展更应该清楚什么是“不”。在山东重工·潍柴动力2024年经济运行工作会议上,谭旭光明确给出了几个“不”,直戳发展的关键点。 几个“不”的背景,是山东重工交出了总收入5100亿元、利润总额220亿元的2023年成绩单,要向“总收入6000亿元,利润250亿元,增长速度两位数以上”的新目标迈进。 企业向上如同登山,海拔越高,容错空间越小。所以,知道什么是“不”,对已经处于高位、还要向更高位的山东重工来说,很重要。 首先是营销层面的“不”。相比于面对压力的“不退”,不搞“内卷”销售、不搞同质化竞争、不卖低质量产品,更能看出谭旭光的底线——企业发展应该为产业注入正能量,而不是给经济带去负影响,漂着泡沫、带着虚胖的账面数字,即使再漂亮,老谭也不需要! 第二是研发层面的“不”。我们都知道,谭旭光从不吝于在研发上投资,工作会议上,他更是给出了“10%”的期待值。研发离不开投资,更离不开实事求是,行业内确实存在名不副实的夸大宣传,损害了品牌形象和用户利益,更损害了长远发展的根基。谭旭光要求“集团内所有科技队伍要杜绝浮躁、胡吹忽悠、急功近利、自以为是、不行说行”,无异于一针清醒剂,给研发人员划出了高压线。 第三是作风层面的“不”。谭旭光一向以铁腕著称,整顿风气、激浊扬清的雷霆手段,让他手中掌管的庞大队伍焕然一新。“队伍大了不好带”始终是大企业的通病,这一次工作会议,谭旭光在强调消灭“把自己当成官、把企业利益当成自己的、把说瞎话当成顺口溜、把不担事当成没有事”干部队伍四大顽疾的同时,更提出了“不允许层层转包”、“不要整天来回请示”等非常细节的“不”。再宏大的目标都要在逐一拆解、落地执行后才能成真,“层层转包”、“来回请示”的杀伤力不只是降低了效率,更会导致大事化小甚至化无,谭旭光不留情面地指出弊端所在,对企业管理把握之精准可见一斑。 最后是格局层面的“不”。山东重工拥有完整、系统的产业链,很容易让干部员工产生“排外”或“独享”的狭隘心理,这种打小算盘的做法,最终都会丢了“大账本”。对此,谭旭光说得很明白,“我们产业链是为全行业提供服务、全球共享,不是独家享受”,不难看出,谭旭光正在用他的远见为集团谋篇布局,“美美与共”的大格局,是潍柴之幸、山东重工之幸,也是行业发展之幸。 |
|
【版权及免责声明】:
|
|
[ 关于我们 ] [ 人才招聘 ] [ 展会合作 ] [ 广告服务 ] [ 友情链接 ] [ 免责声明 ] [ 网站地图 ] |